从10只到406只濒临灭绝的朱鹮如何在这
觅食中的野外朱鹮。(由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提供)
德清县下渚湖湿地,港汊纵横、水网交错。一座面积亩的小岛被绿色包裹,静谧而美丽。盛夏骄阳似火,但这里植被繁茂、湖水澄澈、鱼虾翻跃,丰腴的水草丛丛簇簇,是鸟类的天堂。这座小岛被当地人称为“朱鹮岛”。
很多人还不知道,朱鹮在鸟类中的地位堪比大熊猫,是世界珍稀濒危鸟类和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曾一度全球仅剩7只,被称为“东方宝石”。据统计,全世界目前仅存余只朱鹮,而生态美、环境优的德清下渚湖就有只,约占全球朱鹮种群数量的13%。
近日,从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传来好消息:又有83只朱鹮宝宝成功度过孵化季!濒临灭绝的朱鹮如何在德清实现种群重建?对生存环境要求非常“苛刻”的它们,在下渚湖是如何被精心照顾的?当地居民如何改善生态环境,呵护鸟儿成长?在德清县珍稀野生动物繁育研究中心主任邱国强的邀请下,我们来到“朱鹮岛”,探访朱鹮的成长经历。
控温喂食朱鹮宝宝历经重重关卡
7月18日上午,在饲养员的带领下,我们先去探望了经历重重关卡,刚刚“出关”的朱鹮宝宝。
育雏室的露台上,十几只朱鹮宝宝正在晒太阳。远远望去,它们全身长满灰色的绒毛,像落了一身灰似的,脸部呈黄色,还没有成年朱鹮红面白羽的漂亮模样。不同时间出生的朱鹮宝宝被低矮的围栏分隔开,有几只调皮的将长喙穿过栅栏,低叫几声,仿佛在向我们打招呼。
幼年期的朱鹮需要吃粉糊状的食物。恰好到了朱鹮宝宝开饭的时间,专门负责哺育雏鸟的饲养员许建强拎来一个塑料桶,青黑色的泥鳅挤在桶里不停地翻动,我们看着头皮发麻,许建强却伸手将泥鳅一条条拎出来碾成浆,并往“泥鳅糊”里拌上维生素、鸡蛋液等,做成朱鹮宝宝的“营养餐”。
许建强一边忙着为朱鹮“做饭”,一边告诉我们,孵化育雏是朱鹮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阶段。“今年孵化季一下有83只小朱鹮破壳,让我们耗尽心力。”厚厚的眼袋挂在眼睑下,他已经3个月没有好好睡一个整觉了。
饲养员为转移到室外的朱鹮宝宝检查身体。(由德清县下渚湖朱鹮繁育基地提供)
从今年3月17日开始,基地里的朱鹮陆续产卵,为了减少外界环境的干扰,朱鹮每产一颗卵就被饲养员小心翼翼地放进人工孵化器。许建强指了指对面房间,从白昼到黑夜,他必须每隔1个多小时去观察一下孵化箱,确认温度是否恒定在37.5℃,湿度有没有保持在60%。在精确的控制和仔细观察下,历经26天的等待,朱鹮宝宝才顺利诞生。
出生24小时后,朱鹮宝宝要住进温度保持在30℃以上的育雏箱中,此时它们也将享用第一餐。
“给刚出生的朱鹮宝宝喂食可是个细致活。”许建强说,他每天凌晨5点就要到基地,先将一桶泥鳅一条条敲碎,再用榨汁机榨成细密的汁液,用吸管模仿成年朱鹮的长喙,一点点喂到嗷嗷待哺的朱鹮宝宝口中。它们的进食可不止一日三餐这么简单,而是六餐!每天仅喂食许建强就得花7个多小时。
喂完营养餐后,许建强随手拿起一把刷子开始清扫消毒。朱鹮宝宝还在育雏箱时,他在喂食之前总要先把垫在下面的纸换掉,以免引发疾病。同时,还要细致观察每只朱鹮的毛色、体重变化,据此不断调整食谱,慢慢过渡到喂食粉碎的小鱼,再到完整的鱼虾、泥鳅等。
自年到基地工作,许建强已经历7个孵化季,见证了余只朱鹮宝宝诞生。“每天和朱鹮相处的时间比和人相处时间还长。现在只要看看朱鹮的眼神、眨眼频次、走路姿态等,就能判断它们的健康状态。”许建强笑着说。
朱鹮是一种晚成鸟,雏鸟出壳后一周才能抬起头,10至15天后才能站立,两周后,离开恒温箱,在一间温度变化不大的房间内自由活动。再过10天左右,当朱鹮宝宝适应室外温度变化并学会自主进食后,就能到户外生活了。目前让许建强最开心的事就是,已经有35只朱鹮宝宝成功转移到室外。
室外笼舍中,“自由恋爱”的成年朱鹮。(见习记者林婧)
拒绝“包办婚姻”让朱鹮“自由恋爱”
站在下渚湖空旷处仰望天空,不时有一只只朱鹮翩翩起舞,优美的身姿划过树梢、湖面,粼粼的水波映衬出它们美丽的身影……朱鹮体态秀美典雅,一身羽毛洁白如雪,面颊绯红,可谓“鸟中美人”。
像每位操心的家长一样,朱鹮繁育基地承担的重要任务不仅是让朱鹮健康成长,还要牵挂它们的“终身大事”。
邱国强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1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