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蔬汁萃取,自古有之
果蔬,在人们生活和饮食中有着重要地位。
早在远古时期,人们就已懂得摘好吃的野果,采可食用的植物,并学会感恩自然的馈赠。随着时代变迁,交通的便利,为果蔬的传播提供了条件。现如今,不论是餐桌、游玩、聚会、工作…任何场景都离不开果蔬。
为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资需求,无数果蔬被赋予了“第二次”生命,果汁、果味饮料、果酒、果醋等等,已和我们生活紧密相连。或许在我们的印象里,这些都应是现代的产物,殊不知,早在古时,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就已经发明了将果蔬用传统的方式取汁,完成了果蔬食用方式的转变。
早在北宋年间,王灼所著的《糖霜谱》,第四卷中便记录了甘蔗榨汁(甘蔗压榨设备及蔗汁熬制设备)等。
原书其四中提到:糖霜户器用,曰蔗削,如破竹刀而稍轻。曰蔗镰,以削蔗,阔四寸,长尺许,势微弯。曰蔗凳,如小杌子,一角凿孔立木叉,束蔗三五挺阁叉上,斜跨凳剉之。曰蔗碾,驾牛以碾所剉之蔗,大硬石为之,高六七尺,重千余斤,下以硬石作槽底,循环丈余。曰榨斗,又名竹袋,以压蔗,高四尺,编当年慈竹为之。曰枣杵,以筑蔗入榨斗。曰榨盘,以安斗,类今酒槽底。曰榨床,以安盘,床上架巨木,下转轴引索压之。曰漆瓮,表里漆,以收糖水,防津漏。
明末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卷六的《甘嗜》。书中更是详细记录了古代的甘蔗榨汁技术,就是采用牛拉石辘多次压榨甘蔗取汁法。这种传统甘蔗压榨取汁方法,在中国一直沿用至20世纪70年代。
现代的复制品
到了明清时期,便诞生了广泛使用的“古代榨汁机”——甘蔗床、甘蔗凳。
清中期楸木雕花甘蔗床长60厘米,宽20厘米,高35厘米国家博物馆藏
清红木甘蔗床
甘蔗凳形如普通板凳,凳面略向前端倾斜,榨汁部位呈圆形,圆周是流汁槽,凳前端有鹰啄状流口,流口有槽与榨汁圆槽相通,上面有一个与圆形榨汁槽配套的圆形榨汁板,榨板两端连有榨杆,圆榨板和榨杆多用一根硬木雕凿而成,一端较短,可以插入压凳上榨架横档,另一端较长,可以利用杠杆原理压榨甘蔗。
除此之外,在历史资料中,都有关于古代传统榨汁技艺的详细记载和工具描述,如安徽黟县千年古村屏山村,就保留着明朝以前发明的木质榨汁机。
如山西出土文物多件,其中一铜壶中发现液体残留,研究证实是中国最早的果酒,距今有多年,果酒清澈见底还有青草香。
包括在中央电视台饮食文化探索节目《一馔千年》中,就采用了明清时期的甘蔗凳用于榨取甘蔗汁。
可见,果蔬汁萃取技艺并非是现代科技化下的产物,而是伴随着历代人民不断发展创新的传统技艺,如今我们有了更科学的榨汁工具,有更加符合大众口味的调和品和添加剂,传统果蔬汁的原汁原味或以被我们遗忘。
再想来,若是能回到古代,亲手体验传统榨汁,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只是,不知道那台小小的榨汁机,要满足一宅子的人口饮用,第二日胳臂是否还能抬得起来呢?
欢迎大家在评论中探讨你所知道的传统榨汁方法,一起为古人的智慧和如今美好的生活,“喝”一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td/7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