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技公认的好,却与影后无缘,郝蕾到底难在
自从郝蕾在年获得过金马最佳女配角奖后,就再也没在重大颁奖典礼上获得过认可,可以说郝蕾十年来一直处在沉寂中。长时间没有艺术突破,没有好作品呈现,对于一个演员是非常伤的,因为时间不等人,虽然有的人会厚积薄发,但这只是个别,事实上绝大多数都会被消耗,不仅是演戏的激情还是信心。
郝蕾的境地多少让人替她感到不公,有天赋,有活力,有热爱却始终无缘影后,而那些还没她优秀的人却节节高。难道郝蕾的演技真的在国内影坛没有一席之地吗?我想不是的。
翻开郝蕾的履历,15岁开始演戏,出身于科班,有非常扎实的基本功,且天赋异禀,特别是演绎人的情感方面她拿捏非常到位。因为年少成名,所以她早期一直有个雄心壮志——成为中国表演教科书上的教材。
但是现实与梦想背道而驰,她至今都没有拿过主角大奖,跟实力其实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在于风格。怎么说呢?她曾说过自己成长路上最感谢的导演有两位,分别是娄烨和孟京辉,因为他们像“魔鬼”,不跟演员讨论戏,而是像榨汁机一遍又一遍去榨演员身上的内容,直到满意为止。
由此可见他们是很有个人特点的导演,至少这种开放式的导演风格导出的作品绝非常规,表达欲望和深度肯定不止是故事本身,往往通向现实和人性。而这种偏执于某种风格的电影对于表演者来说是非常难的,难到观众理解不了,拿不到大奖。因为这样的电影本身没有特定的框架,没有给演员明确标准,每一个镜头都是随机通过的,取决于导演的感觉。
换句话说整部戏的表达都是源于导演自己的控制和输出,更侧重于他个人构建的影像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演员只是导演输出情绪的“工具”,他们服务于导演的成分远远高于角色,所以如果演员不能在契合导演节奏的同时找到自己的定位,结果是很难出彩的。
郝蕾就处在这样的迷局里,她深受娄烨导演的影响,从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包括对人、物与世界的理解,包括韧性的磨练,演技的提高,正是因为这个影响太深远,导致了她对这种戏路的节奏产生了些许依赖。
就像她的理念“真正好的表演不是表演,不是演出来的”,没错,好的表演不是刻意去演,但“无规则发挥”只是部分导演的手法,如娄烨姜文等人。其他大部分导演其实都是会规定一个特定的维度空间给演员,而这样的节奏郝蕾还没有完全适应,明明有一身演技却施展不开,所以这么多年都没有太顶尖的代表作。
而同样作为娄烨座上宾的秦昊就显得游刃有余得多,跳出了娄烨的“把控”他依然能够作出很好的表达,其实他们的演技是大同小异的,都出类拔萃,区别就在于秦昊灵活性更高。
我更愿相信“十年磨一剑”的道理,郝蕾的演技是业界公认的,她不应该止步于此,希望有一天她能够打破魔咒,拿到那个应该属于她的“影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