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商品的细节可以有多感人
?这是一篇应“airx空气管家”之邀撰写的推广文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看到一件商品,觉得它设计上的细节简直比爱人还贴心,不花钱买下它简直就像辜负了一个很爱你又很懂你的人一样没道理。
关于这点,美国IBM公司的开拓者和前总裁ThomasJ.Watson有一句著名的总结:“Gooddesignisgoodbussiness”(好设计成就好生意)。
举个例子吧,不知道有没有有人注意过所有日本洗发水上的一个细节?
我喜欢买家庭装(就是比较大瓶然后上面有按压泵的那种)因为这样用到最后就不用总是甩瓶子或者把瓶子倒过来才能挤出洗发水。同一个品牌的家庭装洗发水护发素总是包装类似,我又是高度近视,洗澡的时候再一脸泡沫就更是啥也看不清了。最讨厌拎起瓶子来分辨洗发水和护发素,有的外国牌子“shampoo”和“conditioner”还标得特别小和不起眼。然而所有的日本洗发水都在按压泵的顶部有浮点的设计,护发素则没有,所以洗澡的时候一摸就知道自己拿的是什么。如果是小瓶装,这个浮点则会标在侧面。
也许这个设计开始是为了方便盲人使用,可是对普通人来说也是一样的贴心啊。我因为这个微不足道的原因执着地用了很多年各种牌子的日本洗发水,直到怀孕孕吐闻不了任何香味才换了完全没有味道的卡诗用。
我超爱在日本买东西,而且喜欢买一些奇奇怪怪的生活用品。以前逛商场总去一楼二楼买化妆品和大牌,现在就更喜欢逛一般在顶楼的家居类产品,这才是日本买买买的精髓所在啊!
上次去日本,买回了一套看起来普普通通的“野菜调理器”,就是专门给蔬菜擦丝切片刮泥之类的用的。
这种东西其实到处都有得卖,淘宝一搜一大堆,但都不尽如人意:有的用起来特别不顺手,有的容易伤手(用设计得不好的工具的时候我几乎每次都会受伤!),有的压根就不行,擦丝都是连着的,或者上面刀片洞眼的分布有问题。但这套真的就很好用:上面有一个护手的小设计,背面有“倒刺”可以固定住胡萝卜土豆之类的蔬菜,这样就不用担心擦到最后会擦到手。
另外,底部盛菜丝的盒子有一个小口,可以倒出萝卜黄瓜之类蔬菜出的水。是不是一万分贴心!
前几年都说中国人去日本爱往回背有冲洗暖风功能的马桶盖,其实日本马桶的最佳设计奖应该颁给马桶本人好吗!很多日本家庭和酒店用的都是这种设计的马桶:水缸上面有一个小水槽和水龙头的设计,冲马桶的时候一按,马桶冲水的同时水龙头就同时出水供人洗手用,再流入刚刚放了水的水缸。这样既能让孩子养成便后洗手的好习惯(水流着呢,自然就不会忘记洗了),又能节约水资源。反正我第一次见的时候简直惊呆了。
日本有个我非常喜欢的牌子柳宗理,它家的东西样样都奇迹般的好用。柳宗理是日本现代工业设计的大师级人物,设计过许多非常著名的家具、家居类产品和厨具,他的作品更是作为永久展品陈列在纽约的近代美术馆和巴黎的蓬皮杜中心。
柳宗理的东西,从之前“好物”推荐过的小煎蛋锅,到刀叉勺餐具系列,再到锅铲漏勺,甚至洗菜和面的盆和漏网盆,全都是那么好用(这套洗菜盆和漏网盆我从日本背过整套的回来),细节之处格外妥帖。同样的东西,看上去简简单单的没什么花头,可是就是比同类都好用,这就是工业设计大师的功力所在啊。
据说柳宗理从东京艺术大学毕业后,为了设计出“有用的产品”,走遍日本民间寻访工匠艺人,悟出了“设计师应该排除一切想当然的个人主张,一切设计都应始于在生活场景中使用时的功能性和舒适度”的设计哲学。难怪,在使用柳宗理的厨具的时候,经常会莫名其妙冒出来一种“很感动”的感觉。
看过一本书上说,日本匠人届有个词叫Yo-no-Bi(用之美),也是日本传统设计制造业的行业标准之一。意思就是设计需要在美感和功用之间找到平衡点,同时兼顾二者,大白话讲就是又好看又好用。柳宗理的设计在这方面应该算是教科书式的典范了。
英国有一个和柳宗理看上去没什么关系,可是设计理念很类似的厨具品牌叫JosephJoseph。这是由一对英国兄弟在年创办的品牌,品牌建立之初只是因为俩人爸爸的玻璃厂快要倒闭了。JosephJoseph从他们的第一款"chop2pot”菜板开始,把这个品牌做成了全世界最成功的厨具品牌之一。他们的理念就是"functionalideasandhowtheyaremarriedwiththeaesthetic"(把功能的点子和设计美学相结合)。
JosephJoseph实在有太多好用的产品了。从功能分类清晰的菜板到可以拉伸并折叠收纳的锅垫,再到可以像花瓣一样打开并能放入洗碗机的蒸架,样样都是我的厨房必备。
就好像这个分类菜板,特别符合我这种对菜板很龟毛、最讨厌在切过的水果上闻到菜味的人的要求。如果只是用普通菜板分类,你很快就会发现对使用厨房的其他人解释起来非常麻烦,甚至就连你自己也会偶尔混淆它们,并且几块菜板放在一起收纳也不方便。JosephJoseph的设计将几块菜板以颜色和图形标签分类,这样切什么用哪块板一目了然,同时每块板的平面根据要切的食物的特性还设计了凹槽或浮点,方便固定滑腻的鱼类或者倒出汤汁。我妈大大咧咧不讲究,每次在我的厨房里做菜都会乱拿菜板,我俩不知道为了菜板的事吵了多少架,直到我买了这套菜板。
如果有机会见到Joseph兄弟,我真想好好谢谢他们:“是你们拯救了我和我妈的母女关系啊你们知不知道!”
说回到那个可以切完菜以后将菜板“卷起”,方便把菜倒入锅中的设计。其实这样的菜板在美国将近30多年前就有售了,但是卖得并不好。十多年前Joseph把这个设计拿过来,更换了颜色,并在设计上更改了几个小细节后上市售卖,一下狂售了百万多个,也从此将品牌的运营推上了正轨。
关于产品的细节和实用性,有个反面例子就是鬼才大师PhilippeStarck。他的作品包括半岛酒店的Felix餐厅、纽约Paramount饭店、东京的朝日啤酒大厦等,除此之外大家熟悉的Alessi、Kartell等牌子的很多家具和家居产品等也都是他设计的。
我实际上是不讨厌PhilippeStarck的,甚至还买过几把他设计的GhostChair放在客厅,但他的许多产品真的是难用到家了。他在年为美国的连锁超市Target设计了一系列“实用且有创意”的产品,从透明胶底座到洗衣篮再到婴儿用品,说是要“以可负担的价格让美国的家庭主妇们在日常生活中享受到设计带来的喜悦”。
这一系列产品确实长得还不错,可是我不止一次在国外母婴论坛上看到有人发帖说家里收藏着当年一时冲动买来的婴儿背带或者儿童推车什么的,并吐槽道:“难用到死还舍不得扔”“轮子完全无法转向好吗,难道要推着婴儿一直走直线吗?!”
至于他最著名的设计之一:JuicySalif(外星人榨汁机),长得倒是很好看,可是真的难用到一言难尽。当你用一只手放在柠檬或橙子上按压的时候,另一只手压根没地方放。因为榨汁机离桌面太高,榨汁的时候汁水飞溅哪哪都是,籽和果汁一起落下,把黏糊糊的果汁溅到你无知的脸上……——对了,我描绘的就是我在米兰的一个家居店里试用这个外表很具设计感的著名榨汁机的场面。
PhilippeStarck的榨汁机大概压根不是给会真的榨汁来喝的人准备的吧,他的设计想表现的只是一种美学上的浪漫和自由,而并不是趋向于细节上的实用性。我只能这样理解。
我时常在想,到底是什么让我们心甘情愿买下某件物品的?除了外观、宣传、品牌溢价、明星效应之外,有个很大的因素就是细节。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细节控,是那种愿意花很多钱购买在细节上能打动人的产品的人。好的细节,让人体会到设计者对使用者的关怀和生活的美好。使用者通过物件感受到设计者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buoumao.com/hyfw/524.html